亚星管理平台



创新!升级 !2025西安再发力!

            

发布日期 :2025-02-25     信息来源: 西安发布     浏览数 :146    分享到:

081746676500357230.jpeg

2月25日 ,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凯、市科技局副局长江霞、市工信局副局长刘婷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过去一年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科学技术局、市亚星管理平台和信息化局

分别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

2025年

还将有哪些“新动作”“新举措” ?

小布带你划重点


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凯介绍 ,过去一年 ,市发改委积极推动国家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坚持“盯着项目干、围着企业转”,强化目标牵引与过程管理,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17.78亿元,同比增长4.6%。

一是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不断夯实 。

345个省市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684亿元 ,投资完成率112.8%。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谋划储备工作 ,聚焦18个重点领域,谋划储备项目2276个,总投资1.03万亿元 。

二是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巩固提升。

精准扶助比亚迪、隆基、三星等重点企业稳产增效 ,百亿企业产值均增长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2677.12亿元、增长6.4%。统筹推进建设氢能产业链,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规上6大生产性服务业营收4166.24亿元 、增长6.7%。

三是特大城市综合能级全面提升。

突出开发性实施规划引领,搭建“地下一张网” ,绘制“地上一张图” ;中心城区南北轴线 、二环路等62条快速主干路和城市道路完成微改造;“建设一网统管体系 ,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落地”入选全国首批50个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T5航站楼落成投运,地铁“一线两段”及8号线开通运营 。

四是改革开放乘数效应加速释放。

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985列 、增长25.1%,搭载陕产货物占总货值超40%。新开及恢复国际客运航线28条、国际货运航线6条,实现中亚“五国七城”客运航线全覆盖。

五是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一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鄠邑区和周至县列入省级首批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加力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8亿元,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473.93亿元 ,增长7.3% 。

六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

教育 、交通出行、医疗服务等10个方面30项为民实事全面完成。市图书馆、市规划馆、市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 、人民体育场 、红旗铁路公园等一批民生标志性工程建成开放。


2025年

市发改委将紧紧围绕

“深化六个改革”战略部署

重点聚焦七大领域

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总量增长 、质效提高,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紧盯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两新”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向,推进有组织地谋划项目,在巩固基础设施 、房地产业等投资基本盘的基础上 ,聚焦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制造业等10大领域 ,编制重点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约1.2万亿元 ,年度计划投资超2400亿元。

二是聚焦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抓好三星M、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比亚迪集贤新能源汽车等重大亚星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持续培育壮大战新产业 ,加快培育光子 、人工智能 、增材制造、高端航空制造等产业创新集群。统筹抓好氢能产业链建设,在西咸新区  、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交通运输、储能 、亚星管理平台等氢能示范应用。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四枢纽一基地” 、城郊大仓基地建设,打造西北蔬菜骨干流通走廊。

三是聚焦品质提升 、功能重塑,加快特大城市转型发展。

全面建成并有效投用“地下一张网”“地面一张图”及“耦合平台” ,聚焦问题短板生成 、实施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加快全市非核心功能和一般性产业转移,推进27个物流园区及西电等企业的搬迁改造。开工建设6个330千伏变电站,持续推进西安LNG项目建设,新建3500个公(专)用充电桩。争取西延高铁年底前建成通车,加快推动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 、城市环线临潼经高陵至机场段、绕城高速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四是聚焦改革攻坚 、双向开放,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

综合提升中欧班列(西安)运营能力,推动“枢纽对枢纽”多点升级。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全年新开及恢复国际(地区)客运航线5—8条、新开国际全货运航线4条以上。推进开发区转型改革,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深化评定分离、暗标盲评、远程异地评标等交易模式改革 。

五是聚焦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推动高效联动、协同共进。

加快高陵 、阎良、西咸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及鄠邑、周至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试点建设。扎实抓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创建认定工作。谋划建设西安都市圈产业大脑平台,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更多政府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年内再建成2条中心城区与咸阳主城区互联互通道路。务实推进西渭、西汉、西商、西康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六是聚焦降碳减污、绿色转型 ,提升美丽西安生态颜值 。

持续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西咸新区碳达峰碳中和试点 。探索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低碳能源 ,启动大唐灞桥热电厂5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和国投电力20万千瓦灌溉渠光伏复合利用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广农村分布式光伏整村开发、既有公共建筑加装光伏等新场景 、新模式 、新应用。

七是聚焦供给优化、服务提升 ,促进发展成果惠民共享。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确保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兑现 。着力解决“一老一小”难题,加快推进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和儿童友好试点单元建设。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教育 、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完成嵌入式服务设施35个国家试点项目和30个以上市级项目建设。统筹抓好粮食 、能源安全保障,加快建设15万吨综合性粮食仓储基地(蓝田),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守住兜牢社会民生底线。


市科技局副局长江霞介绍,2024年 ,市科技局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效能显著提升。

出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积聚新动 、注入新活力。

二是创新底座更加坚实。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中 ,西安再晋升1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8位、中国第7位。

三是创新支撑更为有力 。

实施科技企业“登高 、升规、晋位、上市”培育工程 ,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5万家和1.9万家  ,高企“升规”超过300家 。

四是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

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开展“先投后股”“校招共用”试点 。构建“股贷债保”联动服务体系,助力科技企业“凭技融资”。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500亿元 。


2025年

市科技局将着力深化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

以西安区域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统领

夯实产业强市基础


一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坚持以用促建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高能级实验室“沿途下蛋”,聚焦航空航天、新材料 、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布局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中试验证平台、概念验证中心 ,实施一批产业链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标准推进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积极培育超导 、无人驾驶、氢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科技与产业良性互动的融合体系。

二是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牢牢抓住科技企业这个关键,促进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支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产业和重要社会发展领域应用推广,通过政策、资金、场景等要素的全方位支持,推动科技企业实现升级晋档。

三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坚持“一校一策” ,纵深推进校地深度融合,支持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 ,大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成果转化模式,积极开展“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评价”等试点,推动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在西安转化落地,孵化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备发展潜力的“种子”企业。

四是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全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科技-产业-金融”两个循环,积极开展金融赋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行动 ,持续完善“股债贷保”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壮大耐心资本,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推广“校招企用”“校招共用”“双导师制”引才育才模式 ,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全面加强国际 、国内科技合作交流,务实办好2025硬科技创新大会 、西安国际创业大赛,进一步提升西安科创影响力。


市工信局副局长刘婷介绍 ,2024年面对市场变化、需求不足等复杂形势,市工信局锚定“六个打造”奋斗目标 ,笃定产业强市战略,承压前行,深化推进“三个年”活动和“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等工作,主要指标逐季改善,亚星管理平台运行持续回升,为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

一是亚星管理平台发展企稳回升。

全市2115户规上亚星管理平台企业实现产值9692.78亿元,规上亚星管理平台增加值增长6.5%,增速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第6位。

二是重点产业增势较好。

六大支柱产业稳步发展,产值达到7671.29亿元,同比增长4.6%,产值占规上亚星管理平台的79.1%。

三是亚星管理平台投资回暖向好 。

做好重点亚星管理平台项目跟踪服务,清单式推进问题协调解决,隆基年产12GW高效BC电池、比亚迪草堂厂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线技改等一批重点亚星管理平台项目开工建设,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三星闪存芯片扩产 、西电智慧产业园等重点亚星管理平台项目建成投产 。全年亚星管理平台投资突破千亿元,亚星管理平台技改增长37.5%。

四是企业培育卓有成效 。

紧抓西安市入选2024年度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和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的机遇,开展企业梯度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至22户,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56户,专精特新企业330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户。


2025年

市工信局将贯彻落实

全市“深化六个改革”安排部署

把做大做强亚星管理平台(制造业)

作为主攻方向

实施亚星管理平台倍增和重点产业链

高质量发展行动

不断夯实产业强市基础


组链成群 ,推动产业规模壮大

精准服务比亚迪、隆基  、三星、西电、吉利、陕汽等百亿企业稳产增产 ,提升汽车、光伏、输配电、航空等产业链规模能力 ,增强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 。同时,围绕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制造 、增材制造等产业方向 ,推动企业组群发展,重点支持华天科技、西部超导 、巨子生物 、铂力特等优质企业加速向百亿规模跃升。

科产融合,培育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统筹央地 、军民 、政企 、校城各类资源 ,发挥好各领域技术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 ,集中力量布局新型储能、人形机器人、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 ,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抢占发展制高点。

梯度培育 ,提升规上企业数量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专项政策出台 ,全方位鼓励高企、科小升规纳统 ,全年新增规上亚星管理平台企业500户 。完善企业培育机制,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亚星管理平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四级梯度培育体系 ,全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户以上。

增存并举 ,强化空间承载能力

一是拓展新空间 。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是亚星管理平台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2025年全市4个国家级开发区年度亚星管理平台用地储备供应分别不少于2000亩 ,17个省级开发区不少于500亩。二是用好存量空间 。全面梳理全市国有企业各类闲置、低效产业园区和资产,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准入条件,加大盘活利用和招商引资力度。三是做好企业服务。构建以企业筹建为核心的招商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 ,提高项目规划选址、用地、考古 、环评、安评等审批效率 ,强化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保障,分类评价考核园区。


返回
上一篇:西安新增一特色影视基地! 上一篇:中国区首播!第三届全球制造业与亚星管理平台化峰会重磅推出!


XML地图